茶在厦门是一种日常的饮品。据《厦门志》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厦门的茶道从色、香、味、形、具、时、温、烹、礼条条都十分考究。
但有趣的是,厦门人奉茶待客却从不说“喝茶”,也不称“饮茶”,而是叫做“吃茶”。厦门人为什么喜欢把喝茶称为吃茶呢?其实,这里面是饱含学问的。厦门话是闽南方言的代表,会说闽南话的华侨几乎遍布五湖四海,在台湾则更是把闽南话当做“第一方言”。
厦门话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保留了很多的中国古语,堪称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3000年前的甲骨文中,“你”写作“女”,当今的厦门话就依然将“你”的文读读作“汝”。春秋战国时期,“丈夫”并非专指夫妻中的男方,而是男人的统称,今日厦门人就依旧称男子汉为“丈夫”。更为有趣的是1972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一批二千一百多年前珍贵文物,其中帛书上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勺”字,若让厦门人读“钓”字,再读“赵”,正好同音,从而说明了“钓”字声旁的“勺”,正是指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正由于厦门话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古代汉语,因此“吃茶”的说法一下就把我们拉回到千余年前的古代。
那什么是吃茶呢?所谓“吃茶”就是把茶与姜、葱、橘皮、枣、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古人将茶叶制成饼状,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细罗成为粉末,放到水中烹煮。尤其在南宋,唐朝遗风不灭,吃茶者更是多于喝茶者,常常还喜欢在茶叶里弄一些香料,把菊花、龙脑珍菜与茶一道同吃。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到嘴里,吃出香气,吃出味道。那时如果有人拿出泡茶的套路,大呼茶该清饮,大抵是没人会买账的,从唐宋的制茶工艺上来看,如果采用今人的清饮喝茶法就使茶的味道变了。
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就是集成了唐代的煎茶法,将茶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稠如豆浆,小筅帚一搅拌,卷起千堆雪,冷却后一吃而光。时至今日,日本还保留着古老的“吃茶”方式,用茶叶作为茶糕、茶糖和茶面条等。
实际上,从营养价值和保健的功效上来看,把茶当菜食用,吃茶的确比喝茶效果好得多。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B和P,还有少量的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糖类,除此之外,茶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功效,加上茶叶的纤维可以帮助肠道蠕动,加快人体内的废物排泄。所以肠胃功能不是太好的人不妨在喝完茶之后把茶叶也一同吃掉。
厦门虽有把喝茶称为吃茶的叫法,但吃茶的古风却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完整的保留吃茶风俗这件事情上还是没有多大延展。就目前而言,我国能完整的保留吃茶习惯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少数民族的“腌茶”、“竹筒茶”就是当菜吃的,或用香料拌和细嚼,品尝其美味。湖南湘潭地区的人民还在饮茶之后连茶叶一起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