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皆爱茶,因茶赋诗者更不在少数,而且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此中国茶诗中往往有禅味,蕴含着人生哲理,在古时候推动着茶产业的发展。那在推广文化发展战略的当今社会中,中国茶诗对现代茶产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自古以来,以“茶诗”为载体的茶文化一直推动着茶产业的发展,根据报道,茶诗在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则多达1000首,如果算上金、元、明、清和近代,那么总数应该有2000首以上,可见茶诗之盛。之所以有茶诗,说明当时的文人雅士对于茶是十分推崇的,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推崇促进了古代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唐宋,而在宋代则达到鼎盛时期,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文人雅士,甚至平民百姓皆爱茶,斗茶之风盛行全国。宋代茶业能如此繁华主要是统治者的推崇,文人雅士的推动以至于在民间盛行。
反观当下,茶诗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下茶产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吗?我们先来看看古人的茶诗佳作,杜牧在《题茶山》中提到:“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陆龟蒙在《茶人》中写道:“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趣”。通过这些对于茶的赞美和推崇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因为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灵草”即茶,所以古人对于这一片片茶叶是十分膜拜的。
“敬畏之心”和中华民族“敬天”的习俗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尊崇,所以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因为大自然让人们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因而人们谦卑顺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摒除以人为中心的狂妄,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是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的抵抗力增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反而降低了,行动中因为少了敬畏之心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也就减弱了。2014年7月9日,消协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50种龙井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均含有农药残留,只不过指标都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近来更是出现了台湾手摇杯的“毒茶”风波。这样的新闻让人忧心忡忡,因为这些“毒茶”的出现是人有意为之的。
这也反应出,当下茶产业中,从业者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之路,怎么赚钱怎么做,加上监管不力,导致整个茶产业的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出口而言,影响的就是整个国家的信誉了。近年来,我国出口的茶叶因为绿色壁垒损失严重,骂声一片,但同样是产茶大国的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产茶国跟我们一样都面对着国外市场的绿色壁垒,但是他们的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反而不断的在提高,并对我国茶叶出口形成挤压。这说明我们出口的问题不在于外界而是我们自身质量的监管不力。
因此,如果我国茶行业能普及茶诗里的“敬畏之心”,那么人们就会有自我约束的意识,茶产品的质量自然也就会严加管控。这说明民族文化在茶产业的发展中起着精神引领的作用,如果能将茶文化融入茶产业的发展的文化基因中,普及茶诗的“敬畏之心”,那么将利于茶产品的质量和茶行业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