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和贮藏技术的目标,是延缓贮藏茶叶的陈化,减少贮藏期间的品质损失。
从茶叶陈化的本质和引起陈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来看,要控制或延缓茶叶引起陈化的酶促和自动氧化反应的速度或进程,现代科学技术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只要把贮放茶叶的环境温度控制到足够的低就能达到目的。
1.品种搭配法
刚制成的茶叶,不论红茶还是绿茶都常常带有明显的生青味,但只要存放数周,原来的生青味就会逐渐消失,代之以醇和的滋味,厚实的芳香。这就是经验和理论都已验证的“后熟”过程。不同品种之间,茶叶的耐贮藏性能是有差别的,在茶园垦荒时期就应对这一点有必要的重视。同时,也为选择耐贮藏茶叶品种,进行早期鉴别,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2.减少残留酶活性法
尽管通常认为杀青和干燥过程已使茶叶在发酵中起关键作用的酶类失去活性,干茶中茶叶陈化主要是自动氧化的结果。微波辐射法也已基本成熟。经微波辐射处理的茶叶,在同样的贮藏条件下,16~20周后仍可以收到明显的辐射效果,品质得到很好的保持。
3.改变发酵的pH法
降低残留酶活性除了上面的物理方法外,在对红茶茶黄素贮放期间保存水平的深入研究,一种实用的商业性化学方法--改变发酵过程pH值法也已得到开发和应用。
4.控制萎凋和发酵程度法
红茶加工中通常认为萎凋程度越轻,初期产品茶黄素含量越高。可是进一步的产品追踪分析表明,萎凋程度与贮藏期间茶黄素的损失速率却呈相反的关系。发酵是红茶加工中较关键的工序,它也对红茶的贮藏特性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认为,那种有意使发酵程度偏轻,试图在“后熟”阶段形成更多的茶黄素,从而提高品质的想法,是不太实际的。
因此,在红茶加工中摸索正确合适的萎凋、发酵程度,可以极大地从内在品质方面改善产品的耐贮性能,从而在同样的包装、贮藏条件、费用下,取得更满意、更经济的保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