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您所在的位置: 3158茶叶网 > 文化 > 茶叶常识 > 历史文化 >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上)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上)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 中华茶文化研究所, 安徽 合肥)摘要: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形成了

(二)《茶经》研究

在围绕《茶经》的研究中,有对《茶经》总体思想文化内涵的研究。如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对《茶经》文化内涵的揭示,朱乃良《唐代茶文化与陆羽<茶经>》(《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徐荣铨《陆羽<茶经>和唐代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对《茶经》与唐代茶文化关系的研究,傅铁虹《<茶经>中道家美学思想及影响初探》(《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对《茶经》中道家美学思想的揭示,都有新见。

此外就是关于《茶经》某个方面的研究,如钱时霖《我对“<茶经>765年完成初稿775年再度修改780年付梓”之说的异议》(《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再论陆羽在湖州写<茶经>》(《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对《茶经》成书时间、写作地点的研究考证,游修龄《<茶经·七之事>“茗菜”的质疑》(《农业考古》,2001年第4期)对《茶经》所引《晏子春秋》中“茗菜”的质疑,丁以寿《<茶经·七之事>“<广雅> 云”考辨》(《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对《茶经》所引“《广雅》云”的考辨,都有一定的创见。

在《茶经》研究中,除了对《茶经》的成书时间分歧较大外,对《茶经》的成书地点、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基本达成共识。在当代这些《茶经》的注译和研究著作中,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无疑是《茶经》研究的重要成果。

(三)陆羽生平和思想研究

陆羽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被后世奉为茶神、茶仙,尊为茶圣,享有崇高的声誉,理应得到重视和研究。关于陆羽研究的成果,基本集中在大陆。

史念书(朱自振)《全唐诗中的陆羽史料考述》(《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从《全唐诗》中钩沉陆羽的行迹资料。

傅树勤《茶神陆羽》(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则是最早的关于陆羽的传着。

欧阳勋研究陆羽及其《茶经》30年,发表论文《“茶圣”陆羽》(《中国农史》,1983年第4期)等,出版专着《陆羽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显示出深厚的积淀。

寇丹10多年来发表一系列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论文,后来结集成《陆羽和〈茶经〉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一书。他关于陆羽形象、思想性格、理想的论述,关于陆羽“西江水”的阐释等,别具慧眼,成一家之言。

丁文《茶魂》(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是一部关于陆羽的评传,分身世、游历、隐居、友情、茶具、茶艺、品水、事业、结论共9章,末附“陆羽年谱”,颇具系统、实用。

周志刚《陆羽与怀素交往考》(《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陆羽与李季兰交往考》(《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对陆羽与李冶、怀素交往的考论切实,而他的《陆羽年谱》(《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第4期),援引史料,言必有据,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陆羽生平年表、年谱最可靠的一种。

钱时霖《<陆文学自传>真伪考辨》(《农业考古》,2000第2期)对《陆文学自传》真伪的辨析,朱乃良《试析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 (《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再谈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等系列论文对陆羽研究中一些有争议问题的考辨,王郁风《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罗家庆《再说<毁茶论>和品水之疑》(《农业考古》,1995年第4 期)对陆羽《毁茶论》的质疑,吕维新《陆羽在江西的行迹考》(《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对陆羽在江西的行迹考察,都有独立见解。

尽管陆羽的出生是个迷,生平有许多空白和疑团,性格、思想也复杂,但经过近30年的研究,陆羽的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

五、茶文化工具书编纂

(一)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

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是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当代最早出版的是由陈祖椝、朱自振辑编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收入自唐至清的茶书58种和少量杂着、艺文。虽然仅40余万字,但重要的茶书和资料基本收录。

20 世纪90年代初,吴觉农辑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将南宋嘉年间至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编撰的16个省、区的 1226种省志和县志中有关茶和山、水的历史资料悉数收录;朱自振辑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年),收录26个省市自治区的1080种方志中有关茶的资料。

20世纪90年代末,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释注点校的《中国茶叶全书》收录现存茶书64种,其中辑佚7种,后附已佚存目茶书60种。加以点校和注释,并附作者简介,考定版本源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陈彬藩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是收集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资料最全面的资料汇编,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余悦总编的《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目光关注当代茶文化资料,从收录的茶事诗词(古体)、散文、小说、歌曲和论文来看,虽非各类资料的“全编”,也颇有价值。

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年)收录古代茶书114种,后附已佚存目茶书65种,是搜集中国古代茶书最多的一本汇编。汇编校注本对所收茶书重新予以标点,考定版本源流,并附以作者简介、书的简评、注释和校记,是一部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方便实用的中国古代茶书总汇。

此外,王河对古典茶叶文献的搜集、整理、辑校,方健对中国古代茶书的搜集、整理、校正,也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辞典及其它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茶文化的内容;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全书144万字,收入词条近万,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国茶文化辞典。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它们虽然是茶学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叶历史文化资料。

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虽说是一部编年体茶史著作,但也可视之为茶史资料集,该书收录的近现代中国茶叶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等资料,极具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冉冉

创业指南茶叶市场茶叶文化

关于我们 | 旗下业务 | 品牌优势 | 服务介绍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查看留言 | 诚信315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