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罗庆江在《“中国茶道”浅谈》(《农业考古》,2001年第4期)中对中国茶道概念进行阐述,此外,对茶席设计也有所探索。
大陆方面,在茶艺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有突出成就的则有童启庆、陈文华、余悦、林治、乔木森、马守仁、周文棠、陈香白、丁文、朱红缨、袁勤迹、刘菂等。
童启庆出版了《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生活茶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年)、《影像中国茶道》(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为现代茶艺、茶道提供了范式。
陈文华不仅在《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著作中,对茶艺、茶道概念和特征、精神作了精要的阐释,而且还发表了《茶艺· 茶道·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论当前茶艺表演的一些问题》(《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农业考古》,2002年第2期)、《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等论文,进一步对茶艺、茶道进行理论阐释,并指出当前茶艺编创和表演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区。
余悦在《中国茶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年)中对茶艺、茶道概念、茶道与儒道释的关系等作了精要的阐释,并在《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农业考古》,2006年第2期)、《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等论文中进一步阐释了茶艺美学、茶道精神。
林治的《中国茶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中国茶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中华茶艺集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茶道养生》(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对各类茶的冲泡技艺、茶艺六要素美的赏析、茶艺美学基础、茶道精神、茶道养生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凯亚的系列论文《中国茶道的自然之美》(《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中国茶道的淡泊之美》(《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中国茶道的风度之美》(《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福建茶叶》,2005年第2期)、《中国茶道的人情之美》(《福建茶叶》,2006年第1期)、《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农业考古》,2006年第2期),阐释了中国茶道美学精神。
马守仁(马嘉善)出版《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并通过《茶艺美学漫谈》 (《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和《中国茶道美学初探》(《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揭示茶艺美学的形式美、动作美、结构美、环境美、神韵美五个特征和茶道美学的大雅、大美、大悲、大用四个特征。
乔木森的《茶席设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对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因素、一般结构方式、题材及表现方法、技巧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周文棠在《茶道》(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对茶道的类型、形式进行探究。
陈香白在(《论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茶道即人道》(《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中对中国茶道义理和思想的论述,丁文在《我的茶道观》(《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里对茶道观的阐述,朱红缨在《茶文化学体系下的茶艺界定研究》(《茶叶》,2006年第3 期)中对茶艺的思想性、艺术性、制度性、技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论述,都有一定的新见。
袁勤迹通过实践来诠释现代茶艺,她的《龙井问茶》、《九曲红梅》、《人淡如菊》等茶席设计及表演已成为经典。刘菂的《普洱茶艺》(北京出版社,2004年)对当代普洱茶艺进行了探索。
丁以寿主编《中华茶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中华茶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并以《中国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2年第2期)、《中国茶道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新世纪中华茶艺发展问题的思考》(《茶苑》,2005年第2期) 等论文,对茶道和茶艺的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及两者的关系,中国茶艺发展的原则等作了深入探讨。又在《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农业考古》,1999年第 4期)、《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中对中国茶道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茶艺的类型及其演变作了梳理。
工夫茶是中国茶艺、茶道的代表,围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如曾楚楠《潮州工夫茶刍探》(《农业考古》,1993年第4期)、丁以寿《工夫茶考》(《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郭雅玲《工夫茶的由来与延伸的若干问题探讨》(《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陈香白《工夫茶与潮州朱泥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潮州工夫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等。
当代中国茶艺、茶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茶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研究,是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一)《茶经》的辑校、注评
台湾最早从事《茶经》研究者为林荆南,他在1976年即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中国当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
张宏庸对陆羽及其《茶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陆羽茶经丛刊》、《陆羽茶经译丛》、《陆羽书录》、《陆羽图录》、《陆羽研究资料汇编》,均由茶学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可惜后来并未继续。
大陆对于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产生了一批成果。如张芳赐等《茶经浅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湖北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其中以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沈冬梅《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最为精审。肖毛网络版的《茶经集注》,时有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