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春壶出现之前,瓷器在中国众多茶具中独领风骚,紫砂壶仅仅处于小众茶具的地位。随着紫砂壶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在明万历后期开始,紫砂茶壶的地位才得到最终的确定,紫砂茶壶的制造技艺也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众多的壶艺家和制壶匠人,在这些壶艺高手中最杰出的要推时大彬和他的两个弟子——李仲芳和徐良友。
时大彬,清朝万历年间的紫砂壶的制壶大师。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将以往大壶为主的紫砂壶改良成小壶,并落款制作到年月,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抛弃了早期制壶时采用单一泥料的做法,开始在各色的泥料和细砂中混入粗砂的“调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使得紫砂壶别具一格。
在紫砂壶的制壶技法上,时大彬改进了供春壶“斫木为模”的制法。把镶身筒和打身筒两者的成形法结合起来,这就确定了紫砂壶成形的基本方法。
在紫砂壶的款式上,时大彬在承袭供春的基础上,又大大的丰富了紫砂壶的样式。同时时大彬还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中,让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壶艺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迅速的把紫砂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此被推崇为壶艺的正宗。到现在为止,很多我们看见的后世流传的紫砂壶的款式均是时大彬的首创,紫砂壶陶艺技术也在时大彬的手中最终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