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最终能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文玩物件,不仅是因为问世后数百年的积淀,更应归功于一代壶艺大师供春。可以说,供春和他制作的紫砂壶是由稚嫩走向成熟,从粗鄙简单走向高雅的一个转折时期。
供春生卒年已不可考,但他的制壶方法师承金沙寺僧倒确有其事。供春“搏其细土,加以澄炼”的炼泥方法与今天的“手拉”的方法颇为相似,而留于壶上的“指螺文”的痕迹也成为后人辨别真伪的标识了。
《阳羡名陶录》曾记载“供春制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可见,供春所制的紫砂茶壶在当时就已经声名鹊起,为人们所渴求。
供春壶在清代已近绝迹,现今国内仅存的一件“供春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形状像一个古树的树瘿,壶身刻画出树瘿的疤结,是典型的“自然形”砂壶,把脚上又篆书的“供春”二字。真正的供春壶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这对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所幸的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多少填补了这一时期制壶情况的空白。1966年南京郊外发掘出明朝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径墓,墓中出土的提梁紫砂圆壶就与供春时代的砂壶特征完全吻合。
供春使紫砂壶终于走出了日用陶瓷的规范,进而发展为一种极具珍玩价值的造型艺术。这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越,紫砂壶的制作也从粗糙的手工工艺阶段发展到工艺美术创作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