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南地区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闽南饮茶风俗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饮茶习惯。闽南人家好客,每有客人到来,都要以茶相待,品茶,赏茶,说茶,是闽南人家的一大特色。
闽南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考于唐末,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今天,闽南地区仍有许多茶事古迹。如南安丰州莲花峰,唐宋时期,南安故城就在莲花峰下,唐朝名相姜公辅、文学家欧阳詹,宋代朱熹、黄庭坚等历史名人都常游此地,或筑室修学、或隐身修身、或讲学布道,在莲花峰留下丰富的活动痕迹,而摩崖石刻就有三十来处,其中就有“莲花茶襟”、“岩缝茶香”、“莲花茶怀古”等茶事石刻。而“莲花茶襟”是在晋太元丙子年(即公元376)留下,这也是福建现存年代最早的茶事古迹。此外,同在南安的九日山、泉州清源山,也有不同的茶事石刻。而安溪清水岩圣泉,在海拔500米的蓬莱山上,宋元以来文人墨客多来此处烹泉啜茗,留下不少诗篇。这些石刻古迹都给闽南茶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彰显出了闽南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提起闽南茶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当地的“工夫茶”。工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它是明清以来风靡于闽北、闽南、潮汕和台湾等地区的民间饮茶习俗,亦是一种品茗艺术的流风余韵。
关于工夫茶的冲泡流程也颇有意思,该流程总共有十八道工序依次是: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 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在闽南,也有专门的表演团队,在全国以及国外都做过多次演出,取到很好的效果。而喝茶的时候也有工序,称为品茗八法:赏泽起舞、招君出塞、闻香识茶、喜逢甘露、苍龙入宫、温床暖玉、香消玉蕴、归阁凝香。这工夫茶道可谓是博大精深。同时,工夫茶在茶具上的要求也别有一套,以紫砂壶最佳,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
闽南地区是福建三大产茶区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唐宋年间,泉州港就以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大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繁荣,也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兴盛。同时,文人骚客也常常聚集于此处,素有“海滨绉鲁”之称。泉州开元寺有弘一法师亲笔书写的朱熹赞美泉州的话“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因为泉州海外贸易发达,文化兼容并包,宗教兴盛,尤其佛教,茶与佛,茶与寺庙相结合,给品茶赋予了神秘的佛教色彩,傍晚钟声,品茗听佛,不是所有人所能体会到的清净、优雅。所以这也给闽南茶文化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