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是福建茶树的原产地之一。闽东茶区育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茶树,人们在茶叶生产的过程中,发现并利用野生茶树,进而人工栽培茶树,通过有性繁殖,扩大栽植区域,使茶叶生产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茶树再经过长期的自然驯化、人工栽培利用与选育,形成了一批品质优异、抗逆性强、适制性广的良种。
近代以来,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新选育的无性系良种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在全国一些主要产茶区推广开来,为提高茶叶品质和丰富茶叶花色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闽东拥有11个国家级良种、19个省级良种,无性系良种普及率达95% 以上,居全国第一,而且宁德是全国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每年繁育良种茶苗2亿株。
发现最早野生大茶树太姥山大茶树,育种专家们先后在福鼎太姥山,宁德霍童、虎贝,寿宁的路后坑等地发现野生大茶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其中太姥山大茶树是最早发现的,于1957年8月发现于福鼎市秦屿镇太姥山顶的雪鸿洞旁,最大的一棵高6.16米,幅宽5米,主干直径18厘米,圆周达48厘米,最低分枝离地3米。主干弯曲,呈灰色,枝干粗大,分枝对水平状。 培植最早的菜茶:坦洋菜茶 坦洋菜茶因原产于福安坦洋茶区而得名,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闽东最早培育和栽植的有性系良种。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浙江迁居寿宁斜滩老坑村,后又移迁坦洋村的村民胡成德,开始培育茶树,所植之茶树称之为“坦洋菜茶”,并试种成功。树为灌木型,矮壮半开展,中芽种,芽叶多发、肥厚,叶质柔软,耐旱耐寒,适应性广,生长期长,适制红、绿茶。
福鼎大白茶是目前全国引种最广的茶树良种,在全国17个产茶省(区)都有大面积栽培,种植面积170万亩,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茶树品种。它曾于1965 年和1973年两次被全国茶树品种研究会确定为全国推广良种,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良种,是举国公认的区试标准对照种。 福鼎大白茶最早是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福鼎点头镇翁溪村村民张阿河发现的,具有150多年的栽培历史。当时,他在田塍边见到有株芽心银白的茶树,便挖回家种植,后来用破草席包捆繁殖3株,自留1株,其余分送给过笕村的林阿大和岩头子林阿防种植,再由二人传播至柏柳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