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因多种原因,咸宁茶叶生产多年徘徊不前,每况愈下,慢慢跌入历史低谷。”咸宁一位从事多年茶叶技术的专家说,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咸宁的茶企在湖北省内率先探索企业改制。但问题是,湖北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潘国雄坦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茶企参照工业企业改制的办法,实行分解、租赁、拍卖等方式,将成熟的品牌 “化整为零”,企业被分割,产业也随之慢慢弱化,加上缺乏政策的扶持,茶产业开始走下坡路。一组数据也证实咸宁茶产业的发展轨迹:1996年该市29.6 万亩的茶园面积,到2006年,减少至13.2万亩。对于咸宁来说,这个数字已跌到低谷。
当地一位茶专家开玩笑说,那几年,省内其他地市州的茶企来咸宁“取经”。有了咸宁的前车之鉴,其他地市州的茶企通过招商引资,将小企业捆绑在一起,“化零为整”后发优势赶超咸宁。
茶乡渴求专业人才
去年,咸宁蓄势待发决定重点推出赤壁青砖茶,打造百亿茶产。从茶园面积上,可见“重生”的希望。2013年,该市茶园面积25.4万亩,在全省市级排名中明显偏后,到2014年,面积增加到32.73万亩。
重回“茶老大”位置,咸宁还有哪些瓶颈?咸宁是湖北老茶区,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茶树良种繁育、推广。“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相对缓慢。”咸宁市农业局负责人说,目前咸宁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仅9.8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38.6%,远低于福建95%、浙江80%和全国52.4%的平均水平。同时,高标准茶园面积仍然偏小,低产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改造任务很重。
“提高机械化水平,是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潘国雄说,打工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紧缺,尤其是采茶、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当前,咸宁茶叶鲜叶机采率40%左右,限制茶叶产量、效益。 在制茶的人工成本上,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代表甘多平说,黑砖茶一套流程70多道工序,出品至少需要1-2年。很多必须靠手工完成,像去渣、挑梗,机器很难完成,渥堆翻动茶叶,全靠人工把握。现在都是80后、90后,也面临员工青黄不接的尴尬。赵李桥茶厂正和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改进制茶机械。
咸宁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咸宁茶叶急需茶叶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科技致富带头人和营销精英骨干人才。据统计,市县级茶叶业务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茶叶专业人员仅有23人,其中正高职茶叶技术专业人员仅1人,高级职称仅8人,茶学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奇缺。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更是急缺,缺乏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质量检验人员,有的砖茶企业加工技术基础较差,主要依靠“挖墙脚”的办法,纷纷从赵李桥茶厂挖走或聘用技术骨干。潘国雄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咸宁市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超过800余家,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的利益共同体相对比较松散,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然而在饮茶习性上,相比福建宁德、云南普洱、湖南益阳、河南信阳等产茶区,咸宁喝咸宁茶的人群较少,品茶氛围不浓。据调查,咸宁人常喝咸宁茶(包括砖茶、绿茶和红茶)且有长期饮茶习惯的,仅约占总人口的25%左右。民间饮茶群众性基础较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砖茶等茶品牌的对外市场宣传和辐射影响力。
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在赤壁、咸安等多家酒店客房内,难觅本地茶叶品牌的身影,摆放较多的则是铁观音、碧螺春、花茶等外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