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学者研究武夷山茶叶栽培始于谁,都把唐朝孙樵与晚甘候来开题说事。唐朝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中写到的“晚甘候”奇茗,实为“建阳碧水丹山之乡,系月涧云龛之品。”众所周知,公元994年(宋淳化五年)之前的崇安场(今武夷山市)隶属于建阳县,咸平元年(998年),又分建阳之上梅、下梅、会仙、黄村、周村、将村等六里归崇安管辖。也就是说,早期的武夷岩茶的行政辖区是建阳。
大潭茶路,起自建溪。首先在茶路上飘香的,是建溪茶。建阳古时就有“闽北走廊”之说,它沿建溪北上的有官马大道,设有驿站,水路设有水驿,有舟楫可行。借助建溪良好的水运环境,建安所产的好茶名声远传,北宋时,欧阳修有诗写道:“建安三千五十里,京师三月尝新芽。”从建安(今建瓯)到京都河南,全程三千五十里,也许是个大概数,但反映出那时的茶叶也开始远行了,由贡茶拓展了一条南茶北贡的路线,这我们也可将它认为是茶路起始的一个雏形吧。
当时建溪流域所产之茶统称之为“建茶”或“建茗”, 随着建溪流域茶叶生产的发展,专门销售茶叶的茶局应运而生。据《大潭书》记载:“建阳最早的茶局开办于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还有一个典雅的名字 ——玉茸轩”。从嘉禾里出发,通向崇安桐木关再往闽赣古道,崇山峻岭,驿路高挂,茶商雇佣肩舆脚力,跋山涉水至赣水河口,把大潭特产茶叶运往江南甚至晋京;而逶迤建溪,却广纳茶舟,逐波南下,与等候在闽江口岸的洋商互惠贸易。
一些与茶相关的古村落,串起了建阳茶路今昔历史的遗迹。莒口镇的茶布村,一听这村庄的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它与茶有关。茶布原来叫茶埠。因“埠”与“布”谐音,茶布就一直沿用至今。茶埠村历史悠久,古时盛产茶叶,建有茶行,是当年建阳茶叶商埠之一。
据说宋代茶埠就兴起了斗茶之风。新茶上市之时,茶农、茶商们用建阳水吉产的兔毫盏斗出茶叶的优劣,再进行按质论价交易。在茶埠村,我们还能看到一处双眼古井。据说这与斗茶有关。茶埠村的老人们回忆说,当年茶商把建阳各地产的茶叶拿来比较,于是提取了双井的水。一些地方的茶叶,只有用左井的水,才能泡出茶的本质清香;一些地方的茶叶,就要用右井的水来泡,才能泡出特有的馨香,这是万里茶路起点一个奇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