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推动了陶瓷茶具的发展,在民间形成了几大名窑,有一种说法叫“南青北白”,是指在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我们先来说一说越窑青瓷茶具。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从茶汤色泽与瓷茶具的搭配角度将越窑茶具排在当时所有窑口所产的瓷器茶具之上,因为越州窑、岳州窑所产的青瓷能将茶汤显得更绿,而邢窑的白瓷则会使茶汤显红色,安徽寿州窑生产的黄瓷茶具会使茶汤发紫,江西洪州的茶具会使茶汤显褐色,如此比较,越州青瓷是最上乘的。
当时越窑所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具有茶釜、差则、茶瓯、盏托汤瓶。
茶釜是用来煎煮茶末的器具,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茶具。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晚唐越窑青瓷釜,釉色莹润,阔口,深腹,口沿有两个桥形耳,是典型的越窑釜。
茶瓯分为两种,一类是《茶经》中描述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的玉璧底碗,另一类出现得较晚,碗口常为五瓣花型,腹部压印成五棱,圈足稍稍外撇。
盏托是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设,又被称为茶托子、茶拓子,因为形像舟,又被称为茶船、茶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