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茶盏一说的,茶盏的出现和发展跟制茶方法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
西汉以来加调料煮茶的方法也逐渐被废,改用将茶叶碾碎,置于瓶缶中,然后用沸水冲泡,即陆羽提倡的“庵茶”法。唐代中期开始产生了蒸青制茶法,唐人从采茶、制茶、贮藏到煮水、用水、饮茶,开始有了一套极为讲究的方法和用具,以求得到茶之真味。
蒸青茶烹煮后,茶汤呈绿中泛红,用釉色青绿的瓷碗盛放,茶汤就显得冰清玉洁。所以茶圣陆羽说“邢不如越”,即是说饮茶,邢窑的白瓷碗不如越窑的青瓷碗。
宋代制茶沿用蒸青法,但宋代人饮茶却改用黑釉茶盏,主要是因为宋代开始盛行“斗茶”。采用黑釉茶盏便于观察茶色,显现白色茶沫,这大概就是斗茶者们钟爱黑釉茶盏的原因吧。
明代制茶弃蒸青法改为炒青绿茶。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禁止制造贡茶,此后贡茶团饼除了在边境交易中用以易马之外,逐渐停止生产。茶叶逐渐由煮饮改为沸水冲泡,饮茶方式的改变深刻地影响来了茶具的演变。
明代中期以后就开始兴起用茶壶泡茶。人们发现用壶泡茶比盏更宜于保暖,也有利于防畦尘埃落入,加之茶壶的密闭性优于茶盏,可以保持茶香不易散逸,所以用茶壶泡茶很快得到推广,并成为风尚。宜兴紫砂壶就是在人们用壶沏茶的习俗中出现的,并以优良的宜茶性能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