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人才青黄不接
茶叶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有旺盛的劳动力做保障,然而目前农业生产老龄化情况逐步加剧,碍于情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这在各个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林亚养表示,现在种茶的技艺都是从上一辈留下来,现在年轻人逐渐出外打工,继承做茶的年轻力量明显不足。他说,现在合作社的成品茶年产量约为 2万斤,仅在朋友之间销售可以很快卖完,销量倒是不成问题,“现在合作社种植户老龄化明显,精力有限,茶叶管理不到位,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缺乏年轻的力量加入继承,就算想扩产也是有心无力。”
据鹤山市农业部门种植业股李先生介绍,以前鹤山市交通不便,种植茶叶可以获得较高效益,但后来越来越多农民转而选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加上鹤山接壤佛山的地理优势,不少人外出打工,茶树逐渐无人管理。而恩平农业部门种植业股郑锐锋则表示,现在农业现状都是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很少从事农业,都外出打工,“不过随着以后农业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普及,这种现象将会有所改善。”
双合镇双石制茶厂老板邱建雄对制茶技艺的传承持乐观态度—制茶工艺看似高深实则简单,只要把握几个关键点就行了。首先原料要好,制茶方面,要经过萎凋、油炼、发酵、烘干、精制等流程,才能制成红茶成品,“其中萎凋主要讲求茶青去水分的控制,控制茶的柔韧性,如果水分去得太多,茶就死了,泡出来也不会恢复原来生茶的摸样,如果去水分不足,容易在油炼工序中揉断,难以揉成条。”他强调,油炼、发酵、烘干环节主要讲求时间的控制,发酵过度则茶水暗黑色,烘干过度则有火焦味,一个流程搞错一批茶的质量就千差万别,不过这些窍门经过多次试验后就可以掌握。
品牌产品受家庭作坊冲击
据了解,江门目前种植的茶树以小叶种多,成品多为红茶和绿茶,当中古兜红茶、鹤山红茶等不少茶叶在本地小有名气,而出了江门却少人问津,很大程度上是本地茶叶品牌尚未打开、部分“靓茶”尚未品牌化生产导致。
江门拥有生产许可证的茶叶品牌少、家庭作坊多。目前除了开平天露仙源、威龙牌双石红茶、金马牌桔普茶等本地较为知名的茶叶品牌拥有生产许可证,可以销往外市以外,家庭作坊式的茶叶成品多在小区域内流通。据农业人士介绍,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红茶多以朋友之间内部消化,产量不高价格便宜,受到不少市民亲睐,一定程度上给本地品牌产品带来销售压力。
“小作坊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江门区域,在区域内部难免抢了部分品牌茶叶的生意。”邱建雄表示,现在最大的困惑是,普通茶农不需要承担纳税、产品抽样送检等成本,如果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茶叶在市场上大量流通没有监管,将是品牌产品发展的最大克星。
另外,企业创立品牌以后,难免遭受假冒或者仿制产品的侵袭。李世龙表示,尽管桔普茶已经注册了专利并成立了品牌,依旧有很多小作坊冒充,亟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江门要想打造农业强市,需要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为特色“农商品”,走出江门走向世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及地方品牌的提升,这就需要通过创名牌、标准化、规模化、创新驱动等方式实现。如今交通便利网络风行,茶产业的发展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计划生产和传统销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重振江门茶需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借助市场杠杆实现产业的崛起,其中创新制作工艺、开拓互联网销售途径、实现农业与旅游结合是提高茶叶种植效益的不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