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边故事多,古代饮茶并不单是为了饮用,饮茶甚至是一种礼仪、而共同遵守着,譬如说婚庆时的茶礼、会客等等都少不得敬茶的环节。
中国人爱喝茶,茶馆多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民国的老茶馆大都很大,掺茶的堂倌一班就有七、八个、十来个人。老茶馆的茶客则是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市井百姓在茶馆会友聊天,无拘无束;推车挑担者喘气歇脚,也会在茶馆坐下;商人在茶馆隔着袖子互掰手指头,或震耳欲聋,或低声细语,几碗清茶,不定就成了一笔生意。
在中国,老茶馆有时还起着“江湖救急”与“民间法庭”的作用:无论平民还是袍哥有了纠纷,愿意通过“谈”的方式来解决,就会相约到某某茶馆,输理的一方,付清到场人的茶钱。这就是“吃讲茶”。另外生活无着的人,实在走投无路了,到茶馆去求救,往往都会得到资助。
据说知道去茶馆求救的人,都是一些“犯了事”的人,求救也就带一定的隐密性:求救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去茶馆喝茶。堂倌来给茶客掺第二次水时找不到茶盖(掺了茶要帮茶客盖茶盖)。求救者揭起桌上的草帽露出茶盖。堂倌见此即会邀客人后堂说话。与客人对话的就是茶铺老板,问清事由,茶铺老板一般都会助以盘缠,指以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