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您所在的位置: 3158茶叶网 > 文化 > 茶叶常识 > 历史文化 > 功夫茶艺起源

功夫茶艺起源

功夫茶艺一种泡茶的功夫,是茶艺发展的结果,那么功夫茶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隻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歷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塬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爲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爲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爲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隻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爲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範围更爲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叁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爲普遍;叁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爲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爲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叁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责任编辑:冉冉

创业指南茶叶市场茶叶文化

关于我们 | 旗下业务 | 品牌优势 | 服务介绍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查看留言 | 诚信315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