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霍山县红坤生态黄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宏坤研制的《一种黄茶的加工方法》获得了发明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他寄来了专利证书。“搞了多年茶叶加工,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通过反复琢磨、提炼,我将一种高端养生黄茶的制作方法总结出来,申报了这个发明专利。”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权威部门的认可,正应了那句老话—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黄茶有其独特优势
提到安徽茶叶,除皖南祁门县出红茶外,其余茶区生产的基本上都是绿茶,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一些品牌茶,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岳西翠兰等均属于绿茶,对黄茶知之甚少。
据郭宏坤介绍,黄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其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黄”工序。通过特殊的人工强化“闷黄”后,凉性绿茶变成了温性黄茶。其干品不现黄色,冲泡后汤色显金黄。
黄茶浓香,入口甘甜,可空腹品饮,由于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黄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茶内含的各种营养元素;黄茶经特殊工艺处理,一般情况下,只要包装完好,可在常温下保存三年不变质。此外,制作黄茶还避免了芽茶后期低档鲜叶的浪费,可助力茶农增收。这些都是黄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盯上精品黄茶研制
今年69岁的郭宏坤,早年曾任霍山县但家庙人民公社茶叶初制厂厂长,1993年自筹资金创办了霍山县宏坤茶厂,以制造皖西黄大茶为主,兼制炒青绿茶。挺过头几年的重重困难,打开局面之后,他的茶厂一年能加工4万斤干茶,而且丝毫不用担心销路,只要生产出来了,就能轻松销完。
然而,几年之间,情况就变了,销售商开始拖欠货款了。迫不得已,1999年下半年,郭宏坤带着儿子、儿媳把茶拉到山东,告诉当地的合作商必须结清原先的货款,才交付下一笔货物。事不遂愿,钱并没有收上来多少,车上的货自然也不能交出去。他们只得租个地方先把茶卸下来,一边催款一边自卖。也正因为如此,儿子才做起了黄茶的批发零售生意,他们一家人也才能渐渐在当地立足,直到现在融入到那座城市。
此时的郭宏坤明显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好黄大茶的消费者,基本上只剩下50岁以上的老茶客了,而鲜有中年人和青年人,未来的黄大茶生意只会越来越不好做。再说,黄大茶毕竟属于低端茶,价格很低,利润也很低。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及时转型,在稳定好老茶客的基础上,发展精品黄茶,抓住中青年消费者市场。
2006年起,郭宏坤踏上了研制精品黄茶的探索之路,为此,他在发挥自己家族制作黄茶优势的基础上,绞尽脑汁,一次次的工艺改进,终于有了收获,推出的强化闷黄型“霍山黄芽”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广受好评。2010年他牵头成立红坤生态黄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带动周边茶农,让精品黄茶走向大山之外更广阔的市场。
科技提升茶叶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劳动力及各种生产资料成本逐年上涨,而茶叶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足等弊病逐步显现,传统茶经济增长模式开始面临挑战。如何让与众不同的黄茶再多些科技含量?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宏坤从本报看到有关富硒农业的报道后,立即通过记者牵线,联系到安徽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家的指导,他引进中国科技大学的硒生物强化技术,采用根部施硒肥的方法,成功开发出富有机硒养生黄茶。2012年初,富有机硒养黄茶通过了“江苏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两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被认定为达标产品。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郭宏坤的富有机硒黄茶在北京、苏州、合肥等地市场,逐渐被消费者认可。
目前,郭宏坤开发的黄茶主要有三大系列:一是传统的黄大茶和黄小茶,二是富硒黄茶,三是金桂黄茶。其中金桂黄茶,原料均采自自家专门种有金桂的茶园,鲜叶中即吸附了金桂的芳香,加工过程中又辅以桂花窨制,香气怡人。
研制富有机硒黄茶,郭宏坤可谓艰辛备尝。先是家人反对,后有业内一些同行干扰,让其经历了数不清的曲折和痛苦,有时被困境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执着前行的韧劲让他终于走向了成功。“我申报专利的目的不是为了技术封锁,而是为了尽快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下一步,我还会继续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品牌影响,为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的均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郭宏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