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盛注液体的需求。因此,不论紫砂壶在造型及装饰上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最初的应用功能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那么紫砂壶的结构到底有什么特征和实用性呢?
紫砂壶的身筒
紫砂壶的实用性首先是基于它是盛注液体的器皿。所以不管紫砂壶经历了多少次的造型和装饰上的变革,制壶师在制作紫砂壶时首先考虑的还是它作为容器实用性的特性。作为盛水的容器,首先要有一个贮存液体的容量,所以紫砂壶的身筒也是它造型设计的主要依托,不管紫砂壶的造型如何改变,身筒都是其成形的基础。
壶艺师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紫砂壶的身筒的形状、规格、容积等,同时还要考虑到身筒总领全壶的特殊地位。因为身筒的任何一个小细节(容积的大小、高矮、造型的端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紫砂壶其他部位(壶嘴、壶盖、壶把)的规格和实用性。所以说身筒是一件壶艺作品的关键。
紫砂壶的壶嘴
一把壶有了身筒是远远不够的,配上壶嘴,壶的功效才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别看壶嘴不起眼,紫砂壶的壶嘴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的。最开始的紫砂壶的壶嘴大多为直嘴,这主要跟早期的紫砂壶的茶孔多为独孔的原因有关。
十九世纪晚期,紫砂壶的壶身与壶嘴之间的茶孔发展为多孔的形式,壶嘴在造型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从直嘴发展为弯曲的壶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
紫砂壶的壶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出水,一把紫砂壶就算是造型和装饰上花的工夫再深,如果出水不畅的话也是绝难成为上品的。壶嘴在制作时要注意位置的适度性。位置过高有突兀之嫌,位置过低又会造成注水满壶的现象。
紫砂壶的壶把
一把壶没有壶把就像是吃饭没有餐具一样让使用者无从下手。在众多的紫砂壶中,壶把的基本造型主要分为执把和提梁两大类。执把就是端把,做于壶身上执握的把手,分为正耳式、侧耳式和横式三种。
提梁主要有硬梁和活络梁两种,这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的材料上。提梁是在紫砂壶成形时与砂壶作为一体的,而活络梁则是以金属或者绳索通过紫砂壶的肩部预留的孔总领紫砂壶。其实不论是何种壶把,最终要的就是要与壶形的搭配以及便于液体出水和端持的平稳性。
紫砂壶的壶盖
紫砂壶的壶盖是紫砂壶造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的功用就是保温和保洁。制作壶盖的基本要求就是密封性,此外也是一个可供壶内有热水时不至于烫手的“的子”。紫砂壶的壶盖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压盖式、嵌盖式、截盖式。
紫砂壶的底足
一把壶,如果没有一个平稳扎实的底足是万万不可的。试想一下一把已经加注满滚烫开水的紫砂壶底足不扎实如何放得平稳。早期的底足是单纯的平面只要求壶的平稳即可。现在壶的底足除了要求扎实平稳的特性更重要的还托付起美化全壶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紫砂壶的底足款式多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