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8茶叶网讯:茶叶种植加工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在江门地区历史悠久,重振江门茶叶可以作为推动江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有力支撑。目前江门茶叶种植以鹤山开平为主,呈现众星拱月之势,成品主要以红茶、绿茶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效益及人工成本等因素影响,江门茶叶种植面积骤减,发展逐渐走下坡路,江门推动茶叶发展,不可避免要将这一系列掣肘逐一攻破。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排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行列,足见茶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然而事实上茶叶的生产管理却不尽完善。据相关人士透露,茶叶种植管理归属问题比较尴尬,“茶叶的种植栽培,如果在林地,则属于林业部门管,如果在耕地,则属于农业部门管,但是茶一般在林地种植,很少在耕地种植,可林业部门没有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管,农业部门也没办法对它进行监管。”另外,茶叶的种植没有国家方面的补贴保障,仅能
靠地方政府作为一个产业自掏腰包扶持。
“现在种植茶叶并没有国家补贴,跟以前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前期国家发展农民种植茶叶是享有补贴的,因为那个时候可以通过茶叶出口创汇,现在茶叶创汇的量很少了,因此就取消了。”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教授伍锡岳表示,广东省最早推出地方种茶补贴的是英德,潮州前几年也开始实施,梅州则在去年推出种茶补贴,地方补贴主要根据地方的重视程度各自扶持,靠地方财政买单。而在江门,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尚未有关于茶叶种植方面的补贴。
茶叶种植费力不赚钱
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是江门茶产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在鹤山、恩平华侨农场的强势带动下,江门区域的茶叶在产量和质量上都久负盛名。而改革开放以后,江门茶业种植面积在市场经济中受到猛烈的冲击,茶叶种植面积严重缩小。以鹤山合成华侨农场为例,最辉煌时期整个农场茶叶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如今仅剩不到2000亩。恩平大槐华侨农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面积高达6000亩,如今也仅剩2400余亩。究其原因,种植加工茶叶效益不足是根本原因。
林亚养是鹤山市双合镇侨益康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干事之一,据了解,该合作社目前仅有6户人种植茶叶,总种植面积约200多亩,“最辉煌的时候,仅散户种植就有几百家。现在这种状况,主要是种茶效益比较差,很多茶农都改种植果树、荔枝、龙眼、菠萝、桉树,毕竟不用付出那么多的精力。”林亚养说,种植果树或者桉树,单个劳动力就可以管理几十亩地,而种茶单人仅能管理不足5亩,其中采茶时期最为辛苦。
谈及种茶成本时,林亚养算了一笔账,一亩茶田每年需要投入的人工和肥料成本约6000元,茶叶采摘期间,人工成本平均100元/人·天,一个月就需要3000元/人,以一年采摘茶期6个月计算,仅采摘成本就达到近2万元/人,总计平均一亩茶田需要投入近3万元的成本,而现在茶叶销售价格并非随着人工增长,所以越来越少人种植。“现在人工又比较高,一天没有100多元工钱,根本没有人帮你摘。”鹤山市茶叶果实科学研究所经理李世龙表示,目前研究所种植的红茶一年成品仅1000斤,尽管如此,他也不打算扩大种植生产,4斤半生茶才能制成一斤成品茶,人工成本增加压缩了制茶利润。